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云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十七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于2024年4月12日在云南昆明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构建AI时代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论坛设立主旨演讲、专题报告、平行论坛三大模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旨在探索AI时代外语教育发展新路径,围绕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外语教教师专业发展、跨文化教育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讨。线路检测中心教育系主任刘之远博士代表参会,并做交流汇报。
线路检测中心刘之远老师参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有中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外老教授的回信中亲切提出外语院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中大有可为。外语院校要围绕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学、外语教师需要何种人工智能素养、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学科建设等核心问题主动思考、主动作为;结合国家需求思考学生需要具备何种素养,以此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新时代实战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教授做了题为《关于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数字新时代带来的六个改变,即“计算融入一切、网络连接一切、数据表征一切、智能灵化一切、软件定义一切、可信泛在一切”;在“人、机、物”三元融合新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新内涵。他认为,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从知识体系向思维体系、创造体系、育人体系的过渡,这是时代变革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广大教师应积极研究如何在微观层面实现人机智能协同的良性互动,在宏观层面如何实现良性循环,共同致力于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新时代教育生态。
论坛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査明建教授以《外语学科的当代意义与本体建设》为题,阐释了外语学科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全球治理、区域研究、高级翻译等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指出,外语院校应集中力量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外语学科人才,包括涉外法治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全球治理人才、区域国别人才、高级翻译人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人才等。外语学科是彰显精神性、价值性、思想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人文学科,要谨慎运用大数据和数字人文技术对待外语学科的价值与意义,既要“固本”,也要“创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专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他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因素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冲击,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在适应全人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中也呈现出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他倡导外语院校教师应树立“大人才观”,结合区域、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构建从应用型、复合型到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论坛现场
另外,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喜华教授分别从新文科发展战略生态和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等维度出发,分享了两校在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新文科背景下的学校转型发展,以及英语专业人才国际传播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经验。在下午的平行论坛中,数十位学者分别围绕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外语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跨文化教育与国际传播力建设、高质量英专教材与教学建设、产教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等议题开展交流。此外,论坛还组织了各类新书推介等活动,为参会代表介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
线路检测中心教师代表在与会交流中介绍了线路检测中心近年来在教育学卓越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数字媒体与教材建设中的经验与成果,并与其他院校代表就外语师范专业认证、智能教学工具推广、形成性评价等议题开展广泛交流。线路检测中心教师表示,本次会议对于深化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外语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学习、担当作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数智时代外语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线路检测中心立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和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在国家级及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数字教材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升级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尤其强调将人工智能素养全方位融入卓越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更多兼具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初审:周靖凯 复审:刘之远 终审:骆银花)